影片《东京家族》的最后,办完了母亲的葬礼,孩子们陆续返回东京,继续打拼各自的人生去了,只留下年迈的老父亲,守着偌大的空房子,一个人孤独地面朝屋外坐着,数着时间,打发漫长生命剩下的光阴。
与我一起观看影片的友人看到这样的结尾,颇有些凄凉地说:子女们为什么没有把老人接回城里一起生活呢(我们国人理解的和实际行为上的“孝道”基本上是这样的)?我笑曰:导演这样的安排恰恰是最具有日式民族性的大结局,“尘归尘,土归土”,各自回归到各人本来该处的位置上,各自扮演好各人的本来身份,“各就各位,各安其分”。
了解一些日本民族文化的人都知道,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这种等级制度不仅存在于平民和贵族、员工与上司、师傅与徒弟之间,也存在于男人与女人、夫与妻、父与子之间。日本社会中的所有人际关系,忠、孝、礼、让等等,都可以归纳为这种“尊”与“从”的关系。正是这种严格的遵从关系构建了日本社会井然有序的秩序。身边去过日本的朋友都对日本人的礼节和秩序感到惊叹,30度鞠躬、45度鞠躬和90度鞠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面对的对象是有显著差异的。
影片《东京家族》中,年迈的父母从乡下舟车劳顿地赶到东京来看望孩子们。观众一方面看到了老人对于早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的挂念与疼爱,一反面也感受到了老人对于孩子们的无暇照顾所表现出来的理解与刻意疏远。子女也是,对于父辈既有力所能及的关爱,也有不能为之的坦然。
这种长幼之间既有亲情聚合又有冷漠疏离的感情很不同于我们国人所讲的礼与孝。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孝与其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情,不如说是一种对于“报恩”的“义务”,以及对于父辈所代表的地位、权势和秩序的遵从。所以,日本人心中的“尽孝”,相对于其乐融融的温暖与事无巨细的呵护,更多是保持其原有状态的威严感与敬畏感。这也解释了日本人为什么对于“天皇”总是能够拥有誓死捍卫的忠心。日本人的忠与孝,与我们国人倡导的仁义、善恶、是非似乎都没有很大关系,只与他们存在于这种等级秩序中的地位有关,与自己应该遵从的使命和履行的义务有关。天皇处于日本社会权力和秩序金字塔的最顶端,所以日本人人都必须服从,无需理由。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这样阐述了等级秩序对于日本人的重要性以及对整个大和民族的行为影响:“日本对战争原则拥有另外(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对于民主、自由等理想主义的向往)的看法。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
所以德国能够对二战罪行深刻忏悔,而日本对于自己的罪责始终语焉不详。或者,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从始至终他们都认为,二战时期致力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是使世界“各安其位”的必然举措而不属于“非正义侵略”。
日本对于等级制度的信仰和信赖远非我们热爱平等国度的人所能理解,但是我们应该要关注和了解这些民族性,就像了解他们的寿司、动漫、艺妓、机器人和现代化企业一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xkitty.com/884.html
- 转载请注明: 转载请注明来自wxki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