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书不智 > 感谢信
2011
01-12

感谢信

工作已满三年半载,这是我第一次产生了想写感谢信的冲动。

2009年8月,加入CIOI编辑部纯属盲打误撞。尽管之前的工作也是为杂志撰写稿件,但是对于在数理化领域向来异常愚钝且专业又是戏剧影视文学的我来说,进入到IT类杂志,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兴趣自然是谈不上了,为五斗米折腰,起初的原因只是:我需要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于是,一切不得不从头学起。

直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为CIOI撰写第一个采访提纲时是怎样地忐忑紧张;拿起电话和对方对话时是怎样地大脑空白。

刚来的那两三个月里,几乎每天我都要加班至少一小时,为了提交那些不知道从哪里能找到的编读、语录和前瞻选题。周末下午要去远在六环外的公交驾校学车,上午就闷在星巴克里,整理那些没有头绪的稿件,以备周一上班能按时交稿。

幸运的是,几乎遇到的每一位采访对象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支持和理解。对于那些复杂的IT系统、陌生的IT专业名词以及标准化的IT流程,他们从来都给予我这个“无知的对话者”以百倍的耐心和细心做讲解。哪怕是我问出了很多幼稚的、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总是能得到真诚的回复。

为此,我永远心存感激。

转眼之间,加入CIOI也将近一年又半,对话过的CIO、IT总监、IT经理也越来越多。

在与他们日积月累的接触中,深深感触到,他们真的属于实干家的一群人,是担负起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进企业科技进步的第一线战士。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却都是为人低调、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不事张扬的业界精英。

与他们的相识,基本上因为工作关系:或者采访、或者在行业会议上、或者通过Linkedin、微博这些社交网站偶然相识,后来又在各种场合正式认识。

对于我这样毫无造诣、行业知识浅显的籍籍无名的小记者来说,能认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我的荣幸。他们尽管处于不同的行业,或者金融、或者制造、或者物流、或者连锁零售酒店,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或者外企,或者国企,或者民企,有两样是共通的:他们大多是企业中的高管,他们大多经历了丰富的企业历练并且拥有着广阔的视野和非凡的气魄。

也因此,他们宽容地接纳了我这个看起来明显不够成熟也不够职业的小记者,他们从此把我当成了朋友,就像我把他们当成朋友一样得真诚:工作之外,也会聊聊生活,聊聊八卦,聊聊热帖,聊聊最近各自着急上火的烦心事情。

我想,于他们,我或许只是一位稍显单纯的媒体朋友,而于我,他们是一群值得信赖的人生导师,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我支持,也在精神上给予我引导和宽慰。

从他们身上,我能看到钻研的持之以恒,看到专业的严谨缜密,看到知识的共享开放,看到一字千金的守信,看到平易近人的淡定……

我保证:我没有为任何人唱赞歌,上面提到的每一个品德我都可以对号入座地举出一位CIO或者IT总监或者IT经理的名字。

为了参加我们的一个活动,省掉午饭时间准备发言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多次打电话为司机问路;答应了的采访,因为工作繁忙,只能在出差路上通过手机和我作沟通;准备出版的稿件一遍又一遍地校对确认和悉心向我做解释;新年伊始,发来一封长长的元旦祝词;工作不顺心,像个长辈一样给我安慰和支持;稿件救急,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跟我介绍所在公司的服务器虚拟化;参加行业活动,说要是可以,下次叫上我过去参加下……

我知道,这些细节对于他们来说,多是无意之举,是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为人品性,而于我,那是信任与肯定,是至高的荣誉。

不可否认,每一个群体,都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但在与这个群体的接触中,往往感受到的是向上的奋进。

本来,我是想把这份感谢信写成一封封的邮件,在兔年春节到来之前,发送到我想要感谢的每个人的邮箱之中。后来又突然觉得,他们或许不太习惯过于热情的表达。于是,就把感谢信转成了博客,放在这里,就像那些感恩之情存放在我的心里一样。

我相信,大多数我想感谢的对象是看不到我的感谢的,而且年底一到,他们更加繁忙了。若是偶然看到了,我想说,这份感激里,有你。

“没关系,你看,或者不看,我的感谢就在那里,不来不去。工作于我,是生存的保障,是无从选择的选择,但是在工作中认识你们,是工作之余最珍贵的回报。”

感谢你们一年多来对我的所有帮助,祝你们幸福!

最后编辑:
作者:wxkitty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感谢信》有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