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书不智 > 又是一年开学季
2012
09-03

又是一年开学季

因为住所距离中国政法大学只有百米之遥,近几天,骤然发现大街上、超市里,多出了许多大学新生来。

虽然他们并没有在自己的额头上贴上“大学新生”的标签,但是只要一眼,你就能清晰地区别出哪些是新生,哪些是“油条”:新生活动的不远处大多跟着一位或一对家长,新生的眼睛里始终洋溢着新奇与欢喜,新生与人交流,往往带着一种掩饰不住的羞怯与小心翼翼,新生的一举一动充满了对自己新生活的向往与呵护——这种感觉来自自身的全部经历。

回首自己初为新生的当年,竟已是9年前的事情了,颇有些愕然,时间溜得那样快且悄无声息。可是每到一个开学季,瞥见新生那种陌生又熟悉的小心与希望,就像印在了骨髓里一般,仿佛遇到似曾相识的自己,不经意泛起一阵心疼和心酸:这样懵懂无知又怀揣着梦想的青春,非得经历一番,才会知道它的残酷吧,仿佛这4年的大学光阴就是用来耗费青春的,才可知道以后人生的艰难与可贵。

恰巧又在读梅贻琦先生的《中国的大学》。梅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他最有名的一句格言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反思自己的大学,遗憾于没有早点儿接触到这本书,倘若能够从头来过,我定要做好得多。可是,中国的大学,中国的新生们,在有机会自由舒展的日子里,又怎知自己的富足?脑子早已被先前所谓的十年寒窗给僵化了,给愚弄了,只知道背书答题,进入当今的大学,又很难遇到真正能够指点迷津的老师,或者沦为考证的机器,或者沦为游玩的散漫青年,哪里能够自知真正需要什么?

梅先生引用《大学》开篇来描述大学精神的真正要义“大学之德,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对当今的中国大学来说,恐怕早已幻化为至高的理想主义的花朵了,仿佛共产主义那样美好且遥远吧。且不说后者的新民与至善了,单就是“明明德”一项,又有几个大学能够做到?

“明明德”用梅先生的解释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也就是修己之功夫,修养自身的整个人格,在知、情、志三方面提升素养。可是反观今日之大学,即便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生都不能真正志趣地投入到这些看似“无用”的自我休养中,更遑论自然科学的学生们,更是视这些为无谓的“附庸风雅”吧。

大学的管理者们呢,自我修养在短短的4年内既不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也不能有助于多发学科论文,提升学校的名次,那就任凭学生自我放逐了,把堂堂一大学教育硬是降格为一专科学校,把学生带入“勤于技工”之路。再退一步,勤于技工也就罢了,好歹也是一生存立本之能耐。当今的大学,最是喜欢扯着至高无上的“明明德”的幌子,什么笃志,厚德,敦行,设置些看似修身的专业课程,既无大师立本,又无专业特长,最后沦落为误人子弟的赚钱工具。

回想自己报考大学的大年,哪里知道自己将要就读的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需要怎样的能力,将来出来能够做什么——全都是一片空白。虽然已年18,却仍然像一个毫无辨别能力的木偶,被看不见的力量提着,无知地向前走着。这个无知的力量是什么?是父母吗?他们对于大学的理解与想象,并不比入学的新生更鲜明深刻;是将要就读的学校吗?它们可是给予了新生们充分选择专业的自由。那到底是什么牵着我们的鼻子,一届又一届,一轮又一轮的,毫不自知的赴汤蹈火,形如飞蛾扑火般悲壮,最后却往往落得个唉声叹气、虚度光阴的无可奈何。

如梅先生所言,大学教育,本不该分专业的,大学教育,也本不该以培养某项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目的,大学之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大学4年应该教给我们的,是一般生活的知识,是独立的思考,是安静的自修,是诚实地独处,是友善的群居,是高雅的情趣,是诚意地待人。至于将来社会上特种事业之所需的特种技能,那是更高层研究院的存在目的,是专科技校的任务,更是社会这所更广意义上的大学所要教给我们的。

关于这一点,每一位走出校园初入工作岗位的莘莘学子门都有切身体会吧。即便我们在大学课堂上,将专业知识掌握得如何得根深蒂固(这一点往往也是极难实现的),一旦踏入社会和工作,还是会觉得一无所知吧。即便我们所选择的就职行业与自身的专业是那么的息息相关,初入岗位,还是会觉得手足无措,信心倍失吧。这就是梅先生所言的“事业人才之造就,由于学识者半,由于经验者亦半,而经验之重要,且在学识之上。”并不是学识之不重要,而是我们得来的学识多半是纸上谈兵的,必须依靠社会经验之检测之修正之熟练。于是,大多数人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行业于大学之教育“不甚相干以至于甚不相干”。再于是,在如今的坊间,愈来愈多的“大学无用论”的声音开始聒噪起来。我辈仿佛也逐渐被同化,遇到这样的观点,往往也就跟着附和,是啊,是啊,如今的大学,读与不读差别不大。实际上,差别真的不大了,读于不读,“不过一出身而已,一资格而已”。梅先生讲到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学样貌与大学弊病,竟然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呈愈演愈甚之势。

其实,大多数的学生是无辜的,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大学还是抱有最纯洁的理想的。而我们这些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即便口口声声大学无用,还是珍惜于自己的人生曾经走过大学。只是,看着那一张张真诚单纯年轻的脸庞,多么希望他们的大学能够比自己曾经走得更理智,更扎实,更丰富,更开阔……

所以,如果能够重新回到大学,即便一开始就被打上了专业的标签,也是要多听听专业以外的课,多看看专业以外的书,多培养专业以外的兴趣。想想大学的4年,真可谓现世安稳,岁月静好。那大把大把的时间,尽可以尝试任何感兴趣的事物,多一点视野,将来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多一种宽阔。

 

 

 

 

最后编辑:
作者:wxkitty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