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书不智 > 那些正在消逝的村庄是我永远的家乡
2012
05-03

那些正在消逝的村庄是我永远的家乡

对于农村生活的艰辛,我并未心存幻想……不能把贫穷想得太美。不过,在驾车穿越这些即将消失的村镇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受到了些许酸楚。那是我瞥见的最后一线生机——最后的小镇,最后的乡村少年,也许还有最后的家庭,兄弟姐妹俱全的大家庭。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几天前,老妈告诉我,家里的宅基地和房子都已经测量平方数完毕,最迟3年后,我们全村就要集体搬迁到统一规划的住宅区去,现在的村庄将变成百亩大良田,由土地承包商来开发,实行机械化大农业种植。

守着祖祖辈辈土地的父辈们终于要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与家乡,这是真的了。他们终于“光明正大”地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商品房,洗澡有热水器,做饭有抽油烟机,出门有电梯。可是,朴实的他们,失去了自己最熟悉最亲近的土地,以后的日子果真能如他们善良的想象般自此衣食无忧自得其乐了吗?又,对于我们这些在村庄出生长大然后漂泊到大城市的候鸟们来说,又真的可以彻底斩断家乡之根坦然放下心底那最后也是最安全的寄托了吗?

读《寻路中国》,特别是第二部分的“村庄”,让我时时有一种回到儿时的感觉——那种真实的存在感,遥远的亲切,那些大汗淋漓劳碌的白天和静谧坦然酣睡的夜晚——这种阅读体验,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村镇青年来说,真心是一份礼物与馈赠。我甚至感激于命运让我生长在一个纯净的乡下,真实地体验到了捕鱼捉蝉的童年生活,那是大自然赋予的最有灵性的“地气儿”。然而,字里行间,最后逃脱不了的情绪,始终是对于村庄最后留守的无奈与即将消失的酸楚。

作者彼得·海斯勒驾车由东向西,沿着长城横跨中国北方万里,每经过一个小镇,他都会驻足下来,认识几位当地的村民,探访长城古迹的同时,也描绘自己眼中现实的村庄。无一例外,这些村庄都因偏僻而贫穷,因贫穷而衰老,因衰老而萎缩,因萎缩而逐渐走向灭亡。很多村庄已经看不到青年,留守下来的最后的少年与老人相依为命,随着少年的长大,老人的过世,村庄一点点地变小,再变小,小到一个村庄只剩下几个老弱病残在艰难地支撑。

这样的情形如同我家乡的村庄。每年只有农历春节的时候,这个几百户人家的村镇才能显出些生气勃勃的人气来,那时候外出打工的孩子们父母们都回来团聚,老人们的脸上才能看到久违的笑容。元宵节一过,村子里又突然冷清下来,大家仿佛约好了一般又突然悄无声息地地飞走了。有些全家都在外务工的家庭,渐渐地,连逢年过节也不回来了,剩下空院子的四周已经长出了杂草,显然,他们已经决定彻底迁徙到远方,抛弃了村庄。

“在这样一个国家,每个人都在流动之中,连土地本身也在流动,至少在法律意义上是这样的”。彼得·海斯勒这样总结他所目睹的中国农村的土地转让与村庄搬迁。“这是一种套利交易,从农村买来土地,作为城市土地再次出卖。”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时事。对于即将要搬迁的我的家乡,谁能保证这出让出来的良田与村庄,到最后就真的迈向机械化大农业?也或者在村民们前脚被“友好”迁出后,后脚这里就变成了一座座乌烟瘴气的工厂亦或座座高楼,也未可知。毕竟,GDP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比如,有的村庄正在以GDP崛起的另一种方式消失,像北京怀柔县渤海镇三岔村那样的。因为紧挨北京这座大都市,又背靠长城,自国家大力发展汽车行业一来,这个尴尬的三岔村便由一个峡谷地带的村镇慢慢演变成了城里人的度假村。日子是越来越有钱了,可村庄也日益变成了一个硕大的垃圾厂和汽车尾气吸收器,清净的天地一去不复返。而且,因为这样的变化迅速,村民们也在“最糟糕的现代生活”与“最糟糕的传统观念”之间左冲右突,迷失彷徨。

“何伟(作者中文名)写出了我熟视无睹的中国,和那种亲切的酸楚。那个酸楚就是剧变的实质——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柴静这样评价,我心有戚戚焉,就像刚听到老妈告知村庄搬迁的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以后再也没有老家可回了。

本书跨越了作者在中国的十年,从1996到2007。这也是中国经济腾飞、发展外交影响力的十年。是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是宏大且历史的。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外媒的报道,大多是通过解读重大标志性事件或者著名人物来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正如作者所言,“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在把过去的经验应用到现代的挑战方面,他们遇到了麻烦。”这些麻烦,是买药种地,是柴米油盐,是开车上路,是做生意借钱,是看病吃药,是孩子上学,是家庭婚姻与人际交往。每一处生活细节都裹挟在国家的宏观变化下,它来势凶猛、不容分说,个体只能在这样的变化中摸爬滚打,每一下跌倒都是实实在在的皮肉之苦却又不能不承受。作者正是通过一个记者的细腻观察与最底层的生活体验,将中国变革的实质投射到普通国人的日常生活上来,然后用一种客观平稳朴实的笔触将点滴记录下来,只是记录,不摆理论,不喊口号,一切定度与评价皆在读者心中,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民众心中。

那些正在消逝的村庄是我永远的家乡 - 第1张  | 寻

最后编辑:
作者:wxkitty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