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影不欢 > 那时花开
2011
10-12

那时花开

在家写稿子,无意间翻起了过往写下的只言片语,因年轻而酸涩,也因专注而深情。

若不是查找资料,可想而知,那些文字写完了就会一直安静地睡在那里,随着以后的人生日渐忙碌复杂和倦态,恐怕会越来越少机会去重温了。

特此,PO一些放到这里,只字未改,希望自己可以时常看到,无关卖弄,只为纪念那时花开。

 

 

 

关于电影:

很暴力但是很仁义

——以《变脸》为例闲话吴宇森影片

引入

最近偶然重温了吴宇森的《变脸》,越看越觉得这是一部太吴氏风格的影片,到处充斥着导演的个人印记,以至于把大名鼎鼎的尼古拉斯凯奇和约翰屈伏塔换成另外两个人,只要演技还过得去,都不会对影片有太大影响。被伍仕贤在自己的影片《独自等待》中善意模仿与戏谑的凯奇从车中走出来的场景,墨镜,风衣,飞扬的衣角,曾经的周润发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被“神话与偶像”了。

可以说,吴宇森的枪战片是警匪片、英雄片、武侠片和枭雄片的杂糅或者叫变体。十几岁的当年,看他的《英雄本色》、《喋血街头》和《辣手神探》等系列影片时,只是一味沉醉于周润发痞痞的酷劲儿以及眼花缭乱、枪弹飞舞的枪战场面。嘴角叼根烟满脸坏笑的周润发,在危急时刻突然一个斜身纵越,随风飞起的黑色风衣,高速摄影下的枪火弥漫,舍生取义的侠肝义胆,现在回忆起来,那些感性的影像依然清晰地印刻在大脑的一角,从没退色过。只是现在越加深刻的解读到:吴宇森的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饱含了导演的美好希望与寄托,那是一个逝去的武侠英雄梦。“古代侠士行侠仗义的精神已当然无存,我们得独自面对邪恶。”吴宇森曾这样坦诚。他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仁爱精神、男性情义、武侠风范与动感强烈、诗意充沛、色彩浓郁的影像镜头结合在一起,彰显出一幅幅激扬悲壮的暴力美学画卷,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连女子都不能不为之动容且向往的恶势力虽在但狭义仗剑行的仁义世界。

一.              情义相系的心里根基

《变脸》触及到父子情、兄弟情、男女情以及冤屈受害之情和报仇雪恨之情。凯奇饰演的犯罪团伙头目之一特洛伊枪杀屈伏塔饰演的警察西恩未遂却打死了西恩的儿子。突然丧子的西恩六年来一直在追查特洛伊以便给死去的小儿子一个交代,同时缓解自己不断自责的心理压力。可是凶狠残暴的特洛伊却对自己的弟弟呵护备至以至于完全不顾自己的“老大风范”蹲下来给弟弟系好携带,这里一晃而过的特写第一次向我们展现了特洛伊柔情的一面,同时也与影片临近结尾特洛伊为死去弟弟最后一次系好鞋带的画面前后呼应,给人印象深刻,触动颇深。男女情涉及到西恩与妻子伊芙,特洛伊与萨沙。伊芙对丈夫总是外出警务忽略家庭虽有不满也总是理解和谦让得多。萨沙更是对恶棍特洛伊一片痴心,独自抚养着他们的儿子,最后为“特洛伊”抵挡致命子弹,无悔死去。导演把自己的情义观内蕴于角色身上,在牵牵绊绊的人物关系中谱写着最原始最本能最质朴的人生情义。影片中的多情善感,让我们自然联想到《英雄本色》中的兄弟情,哥们义。这些坦坦荡荡的感情,让我们觉得再坏的世界也不至于心生绝望,无论江湖有多险恶,“情义”总是值得期待的东西。

二.              暴力美学的诗意呈现

看多了吴宇森的电影,会不自觉发现吴宇森的电影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暴力的诗意呈现方式。他喜欢用慢镜头把银幕的枪战时间延长,在正邪两种势力之间形成一种正当复仇与濒死反抗的快感体验。《变脸》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场枪战场面。一是,变脸后成为警察西恩的特洛伊为了对成为阶下囚的死对手西恩赶尽杀绝,大量动用警察武力疯狂扫射西恩在特洛伊老朋友家的藏身之处。看到萨沙小儿子立刻起了父爱之心的西恩,在枪林弹雨间竭尽全力地保护小孩子,镜头快慢之间的交替剪辑造成暴力之下生死难料的紧张冲击力。而无法不提的最最绝妙之处在于,此时的西恩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小孩子,在血肉横飞的生死现场给孩子戴上了正在播放音乐的耳麦,此时孩子耳麦里的歌声顿时作为影片该场景的背景音乐响了起来。画面是异常紧张、血腥杀戮、正邪奋战的暴力场面,音乐确是舒缓悠扬、清澈如天籁般的女声歌唱,慢镜头在西恩、萨沙与其哥哥的焦灼状态与孩子不知险恶满脸童真的表情间来回交替,这种声画对位的交叉剪辑在这里被吴宇森驾轻就熟应用得恰到好处,暴力与和平,爱与救赎的主题被完美且自然地展现出来,同时,观众还领略到了激动人心的浪漫主义色彩,价值观的倡导与艺术的表达可以这样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实在不能不让人拍手称快。另一个过目不忘的枪战场景是紧接着上个场面,战斗中只剩下真假西恩与特洛伊在满是镜子的屋子里巅峰对决。这里,导演又一次运用了高速摄影和一直惯用的人物横飞扫射的动作。再次值得一提的是,该场景导演很好地运用了镜子这个道具。当真假西恩和特洛伊隔着一面镜子互相指着对方的时候,镜子里显现得只有自己,人性的两面和复杂性被形象地隐喻出来。在这样的恶斗中,面对罪恶、暴力与死亡,没有谁比谁更谁更高尚更无辜更圣洁。吴宇森影片的超重量火爆暴力,镜头前的鲜血四溢固然直白且频繁,但是我们也同样强烈感受到创作主体那份浓重的悲情与鲜活的人性光辉。萨沙的哥哥中弹死去的刹那,不明就里地对着假特洛伊说:“我们曾经这样疯玩过”,一股浓重的悲情顿时涌上心头,此时此刻,我们已全然忘记他曾是个凶狠恶煞的犯罪团伙头目,而只是一个即将离去的哥们兄弟,就连无数次想要逮捕他的西恩,此时的眼睛里也仿佛闪动了泪水,分明可以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落寞与伤感。暴力呈现并不始于吴宇森,但是吴氏特有的暴力美学呈现方式给他的影片深深地打上了导演的个人烙印,从《英雄本色》、《喋血街头》到这部《变脸》,可以说有几个周润发就有几个尼古拉斯凯奇。演员的特质已经远远消解于导演的个人风格之中。

三.              美好希望的婉转隐喻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吴宇森电影中的打斗场面很多是在教堂或者医院中进行。《喋血街头》结束于教堂里正邪势力的最后较量,《变脸》中亦有教堂争战的场面。西恩的上司也是他的恩师被特洛伊害死,西恩从狱中逃出来到教堂,此时特洛伊正陪着西恩的妻子伊芙参加恩师的教堂丧礼。结束后,人员散尽,西恩等待变脸为自己的特洛伊出现,紧接着一场不可避免的恶战拉开:巨大的枪声响起,惊慌失措的白鸽从一片温暖余辉的教堂里扑通飞起,宁静安息的圣洁之地顿时成了烟火弥漫的战场。白鸽、教堂与吴宇森电影中出现的医院一样,都是爱与和平的象征,更是救赎意愿的载体。吴宇森借此意象简单有力地推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向观众传达了普世情怀,给善良的大多数带来一抹温情的关照光辉。影片最后,西恩经历了百般阻挠、生死考验之后终于回归本来的自己,同时把特洛伊的儿子领回家来抚养。这个纯洁的小不点儿亦是最终化解西恩与特洛伊之间仇恨的纽带,也隐喻着世间的世事纷争总归有化解的途径,只要找到心结所在。电影《甘地》中,甘地用静坐与绝食来抵制暴力,这里,吴宇森用展现暴力的血腥残酷来反对暴力,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创作者渴望和平与情义并相信仁爱的美好祝福随着影片的结束在观众心头一点点氤氲开来。。。。。

 

结语

吴宇森在处理暴力与情义的过程中所抵达的审美高度与传达的价值观是对我们普通人物感知世界、想象生命存在方式的有力补偿与精神兑现。观众从中可以获得释放的快感,但最终,会让人反观到自我现实中来找寻最后的寄托所在,这是难得的观影体验。正如研究者所言:“吴宇森的影片是刚劲去到顶点之际渗出的浓重悲情,是刚劲而悲起。。。。。。是某种在狂乱的现世追求生命的意义、价值不可得的悲愤,是某种极度压抑后的情绪迸发”,烟消雾散之际,一切归至有序与平静才是永恒。

 

海角七号之情书

音乐响起,一段故事娓娓道来。色调是记忆中泛黄的海面,一艘巨轮远航而去,你会想起铁达尼号承载的不朽爱情。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友子 太阳已经完全没入了海面 我真的已经完全看不见台湾岛了 你还站在那里等我吗

这是一个回忆的故事吗?

“我操你妈的台北”一名男子狠狠地摔碎吉他,骑着摩托飞奔而去,现代摇滚如同车轮卷起的飞尘,激扬响起,紧接着是几组摇镜头迅速剪切成的画面。

哦,这是一个现代的故事,邮差的故事。

谁知道呢?

男主角无意中触到了那包收件人不明的信件,抚摸着邮包上的绳子,情不自禁地做出弹奏琴弦的动作。他是一个不得志的弹奏手,无奈沦落为每天复制生活的邮差?

谁知道呢?

只是,这时候,出于好奇,他的注意力竟然转移到了这包信件上,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这根历史的“情弦”终将在此刻从这里被轻轻触动,像涟漪一样皱皱地晕开。

影片开始的男中音伴随着恰到好处的音乐再次出现:

友子 请原谅我这个懦弱的男人 从来不敢承认我们两人的相爱 我甚至已经忘记 我是如何迷上那个不照规定理发 而惹得我大发雷霆的女孩了 友子 你固执不讲理 爱玩爱流行 我却如此受不住的迷恋你 只是好不容易你毕业了 我们却战败了 我是战败国的子民 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 我只是个穷教师 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我只是个穷教师 我爱你 却必须放弃你。

台北,恒春小镇。优美的海岸线,时髦的旅游景点,安静忙碌的人们。为什么这个声音的出现总会有化之不去的伤感情绪?此时我并不知道他的故事,他的人生。战败国的子民?台北?难道这是一个关于政治命题在个人命运中纠结的大电影?“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个穷教师,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这样的舍弃有多疼痛,可以理解,这样的舍弃有多刻骨铭心,至此,还未有完全发觉。或许需要用一辈子来思念和忏悔。一个大大的时代背影投射在一个小小的生命个体上,悲剧总是显得无奈却也有点理所当然的色彩。错误的时代,渺小的个体怎能跟洪大的时代抗衡?我们往往会这样感慨。个体能做的只有卑微且壮烈得放弃,这其中有时候还会透出些高尚来。所以,很容易让人原谅。

第三天 该怎麼克制自己不去想你 你是南方艳阳下成长的学生 我是从飘雪的北方渡洋过海的老师 我们是这麼的不同 为何却会如此的相爱 我怀念艳阳…我怀念热风… 我犹有记忆你被红蚁惹毛的样子 我知道我不该嘲笑你 但你踩著红蚁的样子真美 像踩著一种奇幻的舞步 愤怒 强烈又带著轻挑的嬉笑… 友子 我就是那时爱上你的…

多希望这时有暴风 把我淹没在这台湾与日本间的海域 这样我就不必为了我的懦弱负责

友子 才几天的航行 海风所带来的哭声已让我苍老许多 我不愿离开甲板 也不愿睡觉 我心里已经做好盘算 一旦让我著陆 我将一辈子不愿再看见大海 海风啊 为何总是带来哭声呢 爱人哭 嫁人哭 生孩子哭 想著你未来可能的幸福我总是会哭 只是我的泪水 总是在涌出前就被海风吹乾 涌不出泪水的哭泣 让我更苍老了 可恶的风 可恶的月光 可恶的海

当初,不经意间地爱上你,不是我能选择的,后来,眼睁睁地离开你,也是我所不能选择的。“苍老”是一个太沉重的词,这段旁白,不知为什么会让我想起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的开头:相比你那时的年轻,我更爱你现在饱经风霜的沧桑。心里的皱纹会比外表的皱纹更让人觉得苍老,离开你的刹那,我已苍老。

十二月的海总是带著愤怒 我承受著耻辱和悔恨的臭味 陪同不安静地晃荡 不明白我到底是归乡 还是离乡

傍晚 已经进入了日本海 白天我头痛欲裂 可恨的浓雾 阻挡了我一整个白天的视线 而现在的星光真美 记得你才是中学一年级小女生时 就胆敢以天狗食月的农村传说 来挑战我月蚀的天文理论吗 再说一件不怕你挑战的理论 你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星光 是自几亿光年远的星球上 所发射过来的吗 哇 几亿光年发射出来的光 我们现在才看到 几亿光年的台湾岛和日本岛 又是什麼样子呢 山还是山 海还是海 却不见了人 我想再多看几眼星空 在这什麼都善变的人世间里 我想看一下永恒 遇见了要往台湾避冬的乌鱼群 我把对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只 希望你的渔人父亲可以捕获 友子 尽管他的气味辛酸 你也一定要尝一口 你会明白… 我不是抛弃你 我是舍不得你 我在众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抛弃你 我是舍不得你

家是要给人归属感的,之所以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归乡还是离乡,是因为我的心已归属于海那边的友子。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渴望自己的身份如同心虚一样迷离?那样,或许我可以不用必须踏上远去的油轮,或许我就可以留下来坚守我的友子,追寻我的归属所在。几亿年前的台湾岛和日本岛,山还是山,海还是海,它们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现在却要必须分割为不可逾越的天涯海角!反复呢喃,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解脱还是救赎?那样深爱,却又懦弱放弃,从此终将思念一生。只是不知道,终到老去的那一天,我仍会呢喃着我不是抛弃你吗?

天亮了 但又有何关系 反正日光总是带来浓雾 黎明前的一段恍惚 我见到了日后的你韶华已逝 日后的我发秃眼垂 晨雾如飘雪 覆盖了我额上的皱纹 骄阳如烈焰 焚枯了你秀发的乌黑 你我心中最后一点余热完全凋零 友子… 请原谅我这身无用的躯体

海上气温16度 风速12节 水深97米 已经看见了几只海鸟 预计明天入夜前我们即将登陆 友子… 我把我在台湾的相簿都留给你 就寄放在你母亲那儿 但我偷了其中一张 是你在海边玩水的那张 照片里的海没风也没雨 照片里的你 笑得就像在天堂 不管你的未来将属於谁 谁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为我能将美好回忆妥善打包 到头来却发现我能携走的只有虚无 我真的很想你啊 彩虹 但愿这彩虹的两端 足以跨过海洋 连结我和你

现代的友子终于和阿嘉欢喜冤家后走到了一起。早上起来的友子,看完信件,叮嘱阿嘉一定要把邮包送到收信人手里:地址是恒春郡海角七号。过去与现在,日本岛与台湾岛,自己与阿嘉,这一切让年轻的友子陷入了沉思:她也只是爱了。爱了的人总会时不时地想到分离,爱了的人往往对未来会表现出一种近乎杞人忧天的担忧,因为太过于恐惧。“原本以为我能将美好回忆妥善打包 到头来却发现我能携走的只有虚无”这句话足以证明写信的我意识到,本以为躯体的离开不是抛弃,本以为懦弱得只有躯体,当终于接近海的地平线的这一端时,才突然发现:我对你已经离弃。“彩虹 但愿这彩虹的两端 足以跨过海洋 连结我和你”这是在整部影片里政治寓意最为浓厚的一句台词,不过幸好并不显得做作,因为它同样可以寓意爱情。

友子 我已经平安著陆 七天的航行 我终於踩上我战后残破的土地 可是我却开始思念海洋 这海洋为何总是站在 希望和灭绝的两个极端 这是我的最后一封信 待会我就会把信寄出去 这容不下爱情的海洋 至少还容得下相思吧 友子 我的相思你一定要收到 这样你才会原谅我一点点 我想我会把你放在我心里一辈子 就算娶妻 生子 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 一定会浮现… 你提著笨重的行李逃家 在遣返的人潮中 你孤单地站著 你戴著那顶… 存了好久的钱才买来的白色针织帽 是为了让我能在人群中发现你吧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 你安静不动地站著 你像七月的烈日 让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静 我刻意冰凉的心 却又顿时燃起 我伤心 又不敢让遗憾流露 我心里嘀咕,嘴巴却一声不吭 我知道 思念这庸俗的字眼 将如阳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追…我追他逃… 一辈子友子 我会把自己的愧疚写成最后一封信 代替我去当面给你忏悔 这样我才会原谅自己一点点 我会假装你忘了我 假装你将你我的过往 像候鸟一般从记忆中迁徙 假装你已走过寒冬迎接春天 我会假装… 一直到自以为一切都是真的 然后… 祝你一生永远幸福

中孝介终于要来恒春小镇表演了,而友子在表演结束后也要返回日本。她和阿嘉的爱情也开始面临离开与放弃与否的选择。而此时,收信人老年友子终于被找到。当头发花白老态龙钟的友子背影出现的刹那,整个情绪也酝酿到了决堤的边缘,此刻心中最最坚硬的部分也柔软地仿佛已成碎片。老年友子在安静地舂着粮食,阿嘉只是悄悄地把邮包放到了她身边。换作我是阿嘉,无论如何都没有勇气再去打扰友子了,我不忍心看她那等待的皱纹与深邃的眼神:仿佛铁达尼号的老年露丝,她的眼神里藏着一艘永不沉没的爱情油轮。当天色已晚,海边正在热闹着现代年轻人的表演时,老年友子终于发现了那个邮包。只是不知道,看到那张天真的年少照片和那些迟到了半个世纪的情书时,友子是幽怨还是喜极而泣亦或幸福的沧桑?

送信回来的阿嘉,抱住焦急等待的友子,一句“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终于圆满修度了半个世纪的等待情缘。爱情不要情书,不要愧疚,不要等待,不要哀怨,不要假装,只要此生此世真真实实地拥有。

影片的细节处理得很好,所以它实际上也传达了很多的信息。

“大大,你怎么在这?”

“上帝把我赶出来的。”

我喜欢这台词。看似漫不经意,却把很多的无可奈何、无所适从、无从选择意味深长地表达了。最精妙的是,它是从一个小大人的孩子口中说出,有一种一语道破天机的妙趣。是啊,不得志不得已的大多数就像是被上帝赶出的弃儿,失落信仰,无所投靠。

还比如那个被交警无意吹掉地上的哨子,大卡车从容地从上碾过,从此粉身碎骨;比如,年轻友子每次异常愤怒之时,便会情不自禁地蹦出她骨子里的日语;比如当面对友子歇斯底里的怒骂时,阿嘉的反映是:她讲得哪一国中文你听得懂啊?还比如,60岁的代表主席总是伤心于年轻人都外出工作而不留下来建设家乡,当来自日本的友子愤怒地说出我听不懂台语时,老人不知所措,手指在嘴边尴尬地无所适从。还比如,当友子忿然决定离开宾馆时,年老传统的茂伯竟然可以用一口流利的日语邀请友子参加儿子儿媳的婚礼。恒春的历史,台湾的一角,便掩埋其中。看似的枝枝蔓蔓对于影片的主线和情节并没有大的推动作用,但却给人印象深刻。触动了神经的,刹那间都会一直惦记。这些或者谐趣或者真实或者深刻的细节,构成了影片多处的闪光点,它容易让人在浩瀚地影片中轻松地保留某个明确的记忆。而那些记忆往往是影片的精髓所在。

影片的铺垫也很好。比如,每一次旁白的出现,镜头都在阿嘉与现代友子之间剪切。暗示着这或许是一个关于阿嘉与友子前生今世的故事?比如马拉桑的每次高调亮相,积聚到影片的后段,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那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贝司手。

影片的音乐,我也异常喜欢。她就像个聪明的女孩儿,知道自己只是个配角,会安静地守在旁边,等到合适的时候用她的温柔委婉轻轻地划过,便会起到激起千层浪的震撼效果。懂得“安其位”的女孩儿,是聪明也让人疼爱的,懂得“安其位”的音乐是让人称赞且回味的。

这是一部可以深入浅出欣赏的来的影片。

这是一部值得仔细推敲意蕴丰富的影片。

很偶遇,很爱情,很人生

电影《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必须连接起来才够完整,否则,影片本身不够分量,容易流俗于众多爱情浪漫轻喜剧,意义也不够完整。尽管第一部早在我出生的当年就已诞生,第二部于九年之后续拍,可是两位男女主角九年后再次聚首给观众带来的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你可以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眉眼之间感受到时间流逝与人生欷歔——导演选择影片展现的内容与现实时间相等长度来续拍,不知是阴差阳错还是深思熟虑,个人觉得的确明智——即使实力尤佳的演员,没有真实经历过九年的人生聚散浮沉,即便是专业演戏,那些心灵与外形上的时间痕迹光靠化妆与技术性的表演也是传达不出来的。感慨的是,两部影片的前后接承恰恰完美传达了这点:相聚与分散,偶然与宿命,爱情与婚姻,生活与想象,孤独与灵犀,个人与世界,真实与虚构,守候与遗忘……用很文艺很小资的强调来表达就是:很偶遇,很爱情,很人生。


 关于心情:

8月1日,阴有阵雨,微风,闷热。

梁文道文字《倾城》一篇的开头这样写道:“我用这样的方法来回忆一段感情的开始和结束:在我们结识那一年夏天,古城出事,不知死了多少人。那一年,柏林围墙垮了…苏联解体…波斯湾战争爆发…”自己也曾经无数次在开始一段自以为了不得的叙述之时,企图使用如此跌宕起伏的语言,我钟情并羡慕这样的叙述语言和语调,有一种自宏大叙事中铺陈开来的沧海桑田的感觉,也有种斗转星移中流露出来的生命脆弱与渺小,同时也可以颇具吸引力地把自己的言说对象捕捉痕迹地蔓延开来——可是无奈于自己的才疏学浅,既没有那样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没有那样语出惊人的文学素养。所以看到这些文字,往往只有出神的份儿,而我能表达的方式只能这样:

今天,该是好日子,早上出去的时候,碰到两队喜气洋洋的婚车,给阴霾的空气中增加了些许甜蜜的气息。

不得不说,这样的语言,苍白,做作且毫无格调。可是,我还是要继续下去:

过去的7月,一半在S城左奔右突,一半在宅里睡眼惺忪,日子过得如流水般绵长安静,倒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熟悉的朋友玩笑般嗔怪我把大好的休息日子浪费在家中,实在奢侈。其实自己也有些无措,时间多了,哪知该如何处置。读书观影似乎成了不假思索的本能,除此之外,真不知还能做些什么。况且老天也是一阵晴一阵雨的,out or not就成了一个问题,便也懒得费心思定夺猜测,图个闲适罢了,只是弱弱地担心:不要真怪罪我懒惰。

说着又想到看来的一段文字:“想象一个男人生来就缺少一颗心,他善良、正值、彬彬有礼,但就是没有那颗心。”这是一个历史上的才女描述她一辈子心仪的男人的,在死去之后的遗文中。这样让人心碎的失恋宣言未曾读过,她用最宽广的包容原谅了这个耗尽她一生心思的迟钝男人——鬼知道他是真迟钝还是装傻还是从来就害怕责任——她选择聪明友好天真地把他归为天生缺少一颗心罢了,她把自己一生无尽的委屈眼泪埋怨都巧妙地融化在了这样一句大音希声的语言里,永世回响。此乃真语言的魅力,或者苍白,或者穿透灵魂。

 

关于胡编乱造:

圣诞前夜

又一个狂欢的平安夜到了,真心希望你快乐、平安、幸福。你现在在哪里?每次一到过节,你都表现得异常宁静且安心,再没有一点声响,就像消失了一样,谁也找不到你,包括我。

记得你曾经说过,你信任我,想到我就像想到未来想到憧憬想到幸福想到天堂的,你曾经那样信任我。天知道,你曾经一腔热血全情投入奋力拼搏,后来经受了怎样的挫折和打击!再后来,你整个人都暗淡掉了,送你天堂,你也不再相信。

是啊,我早就发现你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事情了,当然也不再相信我,所以你消失了。没关系,不相信不要紧,你还在好好过自己的人生就好了。

嗯,本来是给你送祝福的,可是一安静下来想到你,就想到了另一个人。

你还记得三石哥吗?我知道,他活着的时候,你从来没这样叫过他,但是你心底和我一样,把他当做亲哥哥看待。没记错的话,三石哥的生日就在圣诞节前后,23号亦或27号?我们好像只在大一那年,春节回家给他过了一次生日,以后再没有过。三石哥今年该过26岁生日了吧。生日快乐!你也快乐!

自从那个模糊的夏天,三石哥离开我们以后,谁也没再提起过,哪怕是回忆,我们都心照不宣地避开了跟他有任何关系的话题。我至今都清晰记得,听到他的噩耗时,你是怎样伤心欲绝地一直哭一直哭,哭到没有一丝力气。我们都没有回家去送他最后一程,因为害怕,害怕见到他面目全非的最后一面,那不是我们心目中的三石哥。

他就那样走了,在他年轻的23岁,在他意气风发地享受着理想大学的校园生活,在我们大家都毫不犹豫地以为:他帅气的人生必将要掀开另一副瑰丽的篇章时,他走了。在我们的眼里和心里,他一直都是强大的,可是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看到了他的虚弱和脆弱。他努力过,他甚至天真地奢望过,他也是及不情愿的,可是我们都无能为力,上帝比我们更需要这个阳光灿烂的男孩。

你曾经不断地跟我唠叨,他身体那么好,他从小学到高三一直是班级的体育委员,他长跑厉害,他跳高厉害,他甚至学过几招花拳绣腿,没事的时候总爱跟我们显摆,他聪明得要命,从来不学习,可是考试总要比认真踏实的你高出几分,十次有八次他是第一,你再厉害也要屈居第二。你曾经为此很不忿,但是我们依然那样喜欢他,因为他很会玩,他总会约上一帮哥们姐们儿,带我们到处开心地玩,那是我们苦闷中学的最大亮色!

可是一抬头,三石哥已经离开我们3年了。

记得刚来北京那会儿,住在他学校附近。在将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晚都能梦到他。你说,那是他托梦给我,向大家问候。你说,你宁愿梦到他,对于那样的梦,你是一点不怕的,因为三石哥从来不会让你害怕,他只会照顾你,疼爱你,保护你,像一个亲哥哥那样。即使他女朋友就在身边,他也从来没有让你感觉到受冷落,除了爸妈,就是三石哥让你有永远是公主的感觉。你曾经像个祥林嫂一样不断地跟我唠叨这些,我总是笑而不语。对啊,那就是三石哥的好啊,他聪明到狡猾,大家都记得他的好。

若是三石哥还在的话,不知道他会不会留在这个城市。若是三石哥现在仍在这个城市,我们应该会形影不离了吧,不像现在这样,找不到你。若是三石哥真的留下来了,是不是每个周末他又会约上一帮哥们儿姐们儿带我们到处玩去?若是三石哥真在,估计我们又认识了很多他的女朋友了吧:)

嗯。希望你能收到我的祝福!好好保重!

还有,记得微笑。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关于读书:

我执之心

听闻梁文道由来已久,知道他是一位颇为活跃的香港文人,思想先锋言辞犀利,针砭时弊入木三分,用最俗气也最概括的语言来说就是梁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魄力有见识更难得的是有责任的“四有”知识分子(这个世代,知识分子到处都是,有责任的知识分子恐怕是越来越少了)。豆瓣的九点经常会置其博文在首页,我也每每不容错过。“我以为自己见多识广,这半辈子主持过,主讲过,参加过的论坛讲座不计其数,从早起的飞扬炫耀直到如今的甘愿旁观,已经没什么是没见过的了。除了疲倦,就是熟练,一切行礼如仪。”这是梁先生给自己的总结,也是我对其的一贯认知与理解。然而今天初读《我执》,很是讶异——本书中的梁文道形象与之前的印象大相径庭,我曾未想过梁先生也有千回百转绕指柔的一面,用本书的序题即是:星辰也有忧郁的影子。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这是本书腰封上的一段话,也是其开篇题解,应该也是本书的基调与意指所在吧。

《我执》中梁文道谈了很多关于爱情、等待、拒绝、回忆、拥有等等感性备至的话题,可以说不管是他引用的文学、哲学亦或电影、流行乐,都构成了其言谈本意的一个个载体,躲藏在其中的作者游刃有余、清晰明朗地传达着自己的观点感受甚至亲身经历,明察秋毫的你或许能从中品读出梁先生的恋爱亦或失恋,然而文字带给你的绝不是窥私名人的快感,当然也不是虚空、绝望与无所依,而是会然于心的了然与淡定:其实整本《我执》的文字,都是在教我们如何不执,并且如何能真诚真实的拥有一个豁达开朗的人生。“我们也有过短暂寻常的时候。。。。。。曾经讨论自己喜欢的电影,曾经用同一只杯子喝水,翻看同一本书,用同一个勺子吃冰淇淋,事后回想,这岂不都是寻常风景?‘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本身就把寻常变成了异常,所有我们以为会成为平常习惯的人事皆是无常偶然的诡局。只有事后追忆,才明白那寻常是何等得殊异可贵。赐给我们寻常体验的人,是不可恨的。”如果你还处于失恋的绝望中,无人言说的委屈中,报复的愤恨中,此段文字是否会给心灵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动荡?“你很他吗?”我的朋友告诉我,她不。

《我执》中充满了诸如此类的日记体故事与心得,琅琅上口,醍醐灌顶。作者引用基斯洛夫斯基影片《情诫》一集来谈暗恋,结尾写道:“原来人真的可以在另一个人的眼中渺小若斯,恍若尘土。”读罢作者寻常心境下的娓娓道来,淡淡的哀伤之余,更多的是风轻云淡:世界如此,人生如斯。

“擅长文字的,终将死在文字的手上。因为对方将从文字里发现,无论对待任何事物,这个作者都是冷静量度,且能掌握进退的分寸。于是感到危机的存在,如动物般本能地逃逸。”疲倦、熟练、行礼如仪的梁先生这段话最终连自己都没放过,把自己也推入了一个被审视、揣测怀疑的位置——或许,他大概早已不在乎旁人是如何看待他这位“擅长文字的”吧。

 

 

 

 

 

 

最后编辑:
作者:wxkitty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